广东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科学普及
大洋深处的呼唤:海洋大型掠食动物为何总爱潜入深海?
作者: 大亚湾站 更新时间: 2024-05-21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任天

原文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ibnQA5reVQQJ8cCzkKHfXQ

       海洋中一些体型最大的掠食者会潜入寒冷幽暗的深海,借助这些“动物海洋学家”,人类生物学家逐渐了解它们为什么潜入深海。


▲图/ REINHARD DIRSCHERL / AGEFOTOSTOCK


      到海洋里给鲸鲨安上标签是什么体验?

      只有一个词可以形容:无法言喻。用鱼类生态学家西蒙·索罗尔德(Simon Thorrold)的话来说,“这是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美妙体验。”对他来说,鲸鲨是海洋中最神奇的鱼类。“每次这么做,我的肾上腺素都会飙升,”他说,“在一定程度上,这与科学和安装标签时的争分夺秒有关,但部分原因是作为人类,被大自然和大型动物所震撼。

      在美国马萨诸塞州的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索罗尔德等科学家选定了一些大型海洋动物作为“远洋研究助理”,鲸鲨便是其中之一。研究人员为它们配备了先进的电子标签,包含传感器和跟踪设备,偶尔还有微型摄像头,用来收集人类研究者无法收集的信息。它们的“工作”揭示了跨越整个海洋的非凡旅程,并表明在各种各样的大型海洋捕食者中,深海潜水几乎无处不在

      许多动物经常潜入数百米,甚至数千米的深度,那里的海水异常寒冷并缺少氧气,除了闪烁的发光生物外,几乎没有任何光线,而且压力巨大,一些动物需要应对减压病所带来的致命危险。

      为了在这样的深度求生,深潜物种演化出一系列解剖学和生理学的适应性,比如厚而保温的脂肪层、可作为热交换系统的血管、可收缩的肺和可储存氧气的肌肉,以及超级灵敏的眼睛,等等。然而,是什么驱使这些大型捕食者获得了如此非凡的潜水技能呢?

      这里所说的“潜水”(dive)只是一个便于理解的用词,指的是大型海洋掠食动物在海水中的垂直运动,包括水面生活的动物(如海洋哺乳动物和海龟)进行的真正意义上的潜水,以及非直接呼吸空气的动物(如硬骨鱼类)进行的垂直运动。

      在大多数生物学家看来,答案显而易见,那就是:食物。但要证明这一点却非常困难。通过数十年的标签追踪研究,现在已经有足够的间接证据表明,许多顶级捕食者的确会潜入深海寻找猎物。但即便如此,目前科学家也只有一个物种在深潜活动时的影像记录。如今,北象海豹(学名:Miounga angustirostris)已经成为深潜界的超级明星,这要归功于一系列开创性的短片,片中主角是它们的口鼻和胡须,配角则是深海的鱼类和乌贼。

      不过,食物可能并不是深海世界唯一有吸引力的东西。索罗尔德等研究者在2022年的《海洋科学年度评论》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探讨了潜水捕食者的动机[1]。不同动物的潜水方式和行为各不相同:有些动物一小时潜水好几次,有些则偶尔潜水。大多数动物都会潜到200米到1000米之间的深度,该水层的正式名称是“中层带”(mesopelagic),但更为人所知的名称是“暮色带”(twilight zone,经典美剧《阴阳魔界》也以此为名);还有些动物能潜得更深。潜水方式的差异也暗示了目的的不同。例如,急速下潜和同样急速的上浮,与长时间缓慢的水平潜水,明显有着不同的目的。“如果同一个体在不同的时间进行不同类型的潜水,”索罗尔德说,“那就能很好地证明它们有不同的目的。”

      那,这些目的可能是什么呢?说法有很多:幽暗的深海可以为一些捕食者提供庇护;可以给过热的身体降温;还能为一些感官灵敏的动物提供导航的提示;甚至可以作为远距离的交流介质。“所有这些想法都有道理,”索罗尔德说,“我们不能排除任何一种可能性,这也反映了大型远洋动物是多么的神秘。”


欢迎光临 “深海食堂”

      几乎每一类海洋脊椎动物都演化出了深潜能力。大型硬骨鱼类,如金枪鱼和旗鱼,就是潜水的高手。鲨鱼和鳐鱼等软骨鱼类也会深潜。那些需要呼吸空气的动物,包括企鹅、海龟、海豚和海豹等,也能一口气就潜到令人难以置信的深度。


      大多数动物会下潜到暮色带,在那里,来自上方的微弱光线会迅速消失殆尽。有些动物会进一步下潜,来到黑暗的“午夜带”(midnight zone),即1000米到4000米之间的“深层带”(bathypelagic zone)。目前的动物潜水纪录保持者是柯氏喙鲸(学名:Ziphius cavirostris):2014年,一头安有标签的柯氏喙鲸在南加州外海潜到了2992米。鱼类的深潜纪录来自一条鲸鲨,2010年,它在墨西哥湾潜到了1928米。


      过去的生物学家做梦也想不到深海会有如此众多的顶级捕食者。19世纪,博物学家认为只有极少数动物生活在500米深度以下,而在20世纪40年代,美国海军声呐操作员发现了深海散射层(deep scattering layer,DSL),在这个水层,声呐信号会被大量的中层带生物反射回来。这是一个充满食物的水层,会随着鱼类和小型无脊椎动物的昼夜迁徙——夜间到水面觅食,白天则退回到相对安全的深水区——而上下移动。


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海洋中层带(暮色带)原来是一个资源异常丰富的“食品储藏室”,充满了各种稀奇古怪的胶状生物,肌肉发达的鱿鱼,数量庞大且营养丰富的灯笼鱼,还有长着刚毛状牙齿的钻光鱼科(Gonostomatidae)鱼类,被认为是世界上数量最丰富的脊椎动物类群其中的圆罩鱼属Cyclothone被认为是脊椎动物中个体数量最多的属之一)。1980年,渔业学家根据拖网调查估计,全球海洋中层带鱼类的生物量约为10亿吨。2014年,一项基于声学调查的研究将这一数字提高了7到10倍[2]


      到目前为止,对于午夜带幽冷深处的生命还没有全球性的数量估计,但一项对大西洋洋中脊(Mid-Atlantic Ridge)水域的研究发现,那里有更多的潜在猎物。索罗尔德说:“如果深海是生物量丰富的地方,那潜水觅食就是说得通的。”


      然而,直到最近,所有支持深海潜水觅食的证据都是间接的。研究者在金枪鱼、剑鱼和大青鲨的胃里发现了中层带的鱼类、鱿鱼和甲壳动物,在抹香鲸的胃里发现了难以消化的深海乌贼(包括大王乌贼)的喙。捕食者和猎物往往在同一时间出现在同一地点。标签研究的结果表明,大型鱼类和哺乳动物经常反复潜入深海散射层,并且往往在白天潜得更深,因为此时潜在的猎物已经迁徙到更深的黑暗中。一些安了标签的金枪鱼和剑鱼可以精确追踪潜在猎物的日常迁徙。


      随着标签技术越来越先进,生物学家们对这些动物在深海的活动有了更详细的了解。附着在鱼鳍、鳍状肢、头部和下颌的标签,可以在数月内收集和存储大量数据。包含各种传感器(测量压力、温度和光亮度等)的标签使研究人员能够重建动物在水中的活动,并获取潜水深度和剖面情况。在过去的几年里,新颖的附加设备不断出现,比如记录头部扭动的加速度计、探测下颌运动的传感器、探测声音的水听器,甚至还有一款智能摄像机,用于拍摄值得记录的瞬间。


      给顶级掠食者安装标签是一件极具挑战性的事情。“鲸鲨很难得一见,非常神秘,但我们已经给它们安上了大量标签,”索罗尔德说道。对于像大白鲨这样凶猛的鲨鱼,挑战又是完全不同的。想给大白鲨的背鳍安上标签,靠自由潜水是不可能的,你需要一艘有液压平台的船,先把大白鲨吊上船,然后才能安全地进行操作


      给剑鱼贴标签尤为棘手。正如索罗尔德的合著者、华盛顿大学的海洋学家彼得·高贝(Peter Gaube)所言,它们行迹诡秘,难以预测,而且非常危险,“当抓到一条剑鱼时,你必须把它按在船边,尝试安装标签,同时它却想用那把锋利的‘剑’把你或者你的船打出一个洞来”。



细节决定成败

      潜水觅食的最好例证来自一些意想不到的物种,比如褐背蝠鲼Mobula tarapacana)。这是一种巨大而神秘的鱼类,强大的胸鳍有如双翼,“翼展”将近 4 米。褐背蝠鲼的大多数目击报告都来自表层水域,它们似乎经常游上来晒太阳。


      出于对褐背蝠鲼的好奇,索罗尔德及其同事两次前往亚速尔群岛(Azores,北大西洋中部的一个群岛,葡萄牙的两个自治区之一)进行标签研究。每年有几个月,大量褐背蝠鲼会聚集在该群岛的爱丽丝公主海山附近。2011 年,研究小组为4条褐背蝠鲼安上了标签;2012 年,又有 11 条褐背蝠鲼带上了标签。这些标签记录了褐背蝠鲼长达五个月的活动,然后将数据传回到了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


      结果是惊人的:褐背蝠鲼不仅能以惊人的速度潜行数千公里,而且时常下潜到 1000 米甚至更深的深度。最深的下潜记录是 1896 米。这些经常在海面上日光浴的蝠鲼并非等闲之辈:它们是海洋中潜水最深的鱼类之一,而一切都表明,食物就是吸引它们深潜的原因[3]


      大多数褐背蝠鲼的下潜剖面都呈现不寻常的阶梯形状。“它们潜到很深的地方,平移一小段,再上升一小段,然后再平移,如此反复,”索罗尔德说,“如果看声呐,你会发现它们似乎停留在薄而密集的猎物层。我们无法看到它们在做什么,但这是它们在觅食的有力证据。”




▲(a) 褐背蝠鲼在白天(当地时间上午6时至下午6时)进行的三次有代表性的潜水,每75秒记录一次深度和温度剖面。




      这就解释了为什么褐背蝠鲼的脑腔内拥有与一些深潜鲨鱼很相似的、发达的血管网,其功能是作为热交换系统,防止大脑温度过低。生物学家一直想不明白,为什么生活在海洋上层水域的鱼类会需要这样一个系统,那里阳光充足,足够温暖。索罗尔德说:“这进一步证明,蝠鲼会到深海觅食,因此需要在寒冷的环境中保持大脑和感官系统的活跃。”


      至于它们为什么喜欢晒太阳,索罗尔德认为,那是为了在深潜前热身,在深潜后恢复体温。


       和褐背蝠鲼一样,安了标签的鲨鱼也展示了十分有趣的行为模式,使它们在深水中捕食的观点更有说服力。科学家对鲨鱼的了解大多来自沿海水域的研究,但许多鲨鱼会在大洋中进行远距离迁徙。远离海豹出没的海岸,猎物自然就变得零散而稀少,那些大型鲨鱼应该如何获得足够的食物呢?



▲2013年,大白鲨莉迪亚(Lydia)的背鳍上安装了两个标签。橙色标签每五分钟记录一次深度和水温,

另一个标签则会在它的背鳍露出水面时,通过卫星报告它的位置。莉迪亚的运动首次揭示了鲨鱼如何潜入暖涡,

到达更深的水域寻找猎物。图/ OCEARCH / ROB SNOW



      最近的研究表明,一些鲨鱼通过一种聪明的策略来享用海洋中最大规模的“自助餐”[4]。从两条大白鲨和 15 条大青鲨在北大西洋迁徙时获得的数据显示,它们利用了涡旋(eddy)[5],即脱离墨西哥湾流的漩涡水团。湾流北缘的涡旋会捕获来自南方的暖水;南缘的涡旋则会使冷水流向更南方。大白鲨和大青鲨都明显更偏爱有暖水的涡旋(暖涡)


      声学调查显示,这些暖涡具有更高密度的中层带猎物。由于异常温暖的海水可以延伸数百米,使得鲨鱼能在更深的地方觅食,觅食时间也更长。这项研究的共同作者彼得·高贝说:“暖涡可以为鲨鱼提供原本无法获得的更深处的食物来源。”


声音与视觉

      海洋捕食者之所以演化出高超的潜水技能,是为了利用更深水体中难以获得的丰富食物来源,对此最接近的证据来自于那些佩戴特殊声学标签的动物。

      以短肢领航鲸Globicephala macrorhynchus)为例,安在它们身上的标签包含了一个声音记录器。领航鲸在捕食时会发出一连串的 “咔哒”声,同时倾听从猎物身上反射的回声。当它们接近目标时,咔哒声会变得密集而急促,融合为嗡嗡声。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特内里费岛,拉古纳大学的海洋生物学家娜塔莎·阿吉拉尔·德索托(Natacha Aguilar de Soto)决定“窃听”当地领航鲸潜水时的声音,并为其中的23 头安装了录音标签。

这些带标签的领航鲸潜入深海,最深可达1019 米,在潜水的同时不断发出咔哒声。就在下潜到最深处之前,咔嗒声变成了嗡嗡声,这是它们即将发动攻击的信号。在领航鲸潜到很深的地方时,它会在发出嗡嗡声之前做最后的高速冲刺,阿吉拉尔·德索托将其解释为在追逐奔逃猎物时的额外推力。这些猎物——比如加上触手长度可达1米的鳞甲乌贼Lepidoteuthis grimaldii),甚至可能有大王乌贼(Architeuthis dux)——的体型足够大,值得领航鲸消耗正在迅速减少的氧气供应。


▲短肢领航鲸在西班牙加那利群岛的特内里费岛附近海域向下游动。它们会潜到1000米或更深的地方,

而在接近潜到最深处时,它们会发出一连串更加急促的回声定位咔哒声,表明它们正在捕猎。

图/ BIOSPHOTO / ALAMY STOCK PHOTO

      听到深潜捕食的声音很有说服力,但仍然不能算是确定的证据,我们需要看到这些捕食者在做什么。就目前而言,生物学家获得的只有北象海豹所拍摄的短片。


      雌性北象海豹是很好的研究助手,特别是美国加州新年州立公园(Año Nuevo State Park)种群里的雌性北方象海豹。半个多世纪以来,加州大学圣克鲁斯分校的生物学家一直在那里开展研究项目。这群北象海豹的优势在于它们很容易接近,而且与其他同类一样,它们在冬季到陆地上产仔和交配,在春季或夏季再次到陆地上蜕皮。


      在这期间,雄性北象海豹会留在沿岸水域,而雌性北象海豹则会在太平洋迁徙数千公里,然后返回,并在迁徙过程中不断潜水。与大白鲨相比,给北象海豹安装标签并回收要简单得多,而且有专业的北象海豹饲养员提供帮助。不过日本生物学家Taiki Adachi表示,这也可能很危险。他与这群北象海豹打交道已有十多年,目前在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工作。他说:“它们个头很大,攻击性很强,在繁殖季节尤其可怕,因为这时母海豹要保护幼崽,而公海豹则要保卫自己的后宫。”


      Adachi最近的研究报告称,迁徙的雌性北象海豹每天几乎要连续潜水20个小时甚至更长时间[6],“它们大多潜到 400 米到 600 米处,在这个深度,小鱼——尤其是富含油脂的灯笼鱼——非常多”。有时它们会潜得更深,一直潜到 800 米或以下。根据记录,该物种的最大潜水深度为 1735 米。


      在日本国立极地研究所,Adachi的同行内藤靖彦(Yasuhiko Naito)开发了一种巧妙的下颌运动记录器,可以记录北象海豹尝试从水中攫取猎物的过程,每天可记录 1000 到 2000 次尝试。不过,内藤靖彦的另一项创新技术才是决定性的,那就是在北象海豹的下颌或头部安装一个智能摄像标签。潜水深度和攻击时的动作特征可以共同触发摄像头和灯光,以充分利用标签有限的电池电量。


      最早的北象海豹自拍照发表于2017 年,照片显示它在大约 800 米深的水下尝试捕鱼[7]。这批图片有 21 张,看起来有些模糊,后来确认图中有些部分属于大型的深海褴鱼(ragfish,学名Icosteus aenigmaticus)。在更多携带摄像机的北象海豹的帮助下,研究人员最终获得了 48 小时的录像,涵盖水深从 240 米到 1000 多米,拍摄到近 700 次攻击。这些录像的质量很高,不仅可以识别猎物的类型,在某些情况下还能识别到猎物种类,包括灯笼鱼、褴鱼和一种无须鳕,以及6种鱿鱼,包括帆鱿(帆鱿属Histioteuthis)和小头鱿(小头鱿科Cranchiidae)。




更安全的地方

      有证据表明,潜水尤其是更极端的潜水,还有除觅食以外的其他目的,比如躲避更可怕的捕食者。


      以黄鳍金枪鱼Thunnus albacares)为例,它们大部分时间都在海洋的上200米层活动。2020 年,马萨诸塞大学波士顿分校的渔业生物学家Tim Lam报告称,他在夏威夷附近海域标记的 17 条金枪鱼中,有6条似乎与捕食者发生了冲突,其中4条金枪鱼潜入了深海,然后丢失了标签——有3条潜到了约 1000米深度[7]。Lam 认为,它们可能在紧张逃跑时弄掉了标签。第5条金枪鱼从 134 米处突然下潜到 1592 米处,这种冲刺可能是试图逃离敌人的追逐。当它返回海面时,似乎还惊魂未定,在海面附近待了一整天才恢复正常活动。


      最后一条金枪鱼没有逃走:标签数据显示,它到达了 326 米的深度,然后一切都变黑了,温度也升高了,这可能是因为它进了伪虎鲸或短肢领航鲸的胃里。


      北象海豹似乎也会利用光线昏暗的深海来躲避敌害。负责新年州立公园北象海豹项目的生理生态学家Roxanne Beltran指出,这些海豹最常见的死因是在海上被鲨鱼或虎鲸捕食,“但我们看到很多海豹上岸时带着刚被鲨鱼咬伤或咬伤后痊愈的伤口,所以很明显,它们可能是在躲避天敌”。



生物学家在加利福尼亚的新年州立公园研究北象海豹,当这些动物经过长途迁徙再回到陆地上时,

生物学家就会回收它们身上的标签。图中,他们就在寻找一头刚刚返回的雌性北象海豹。图/ DAN COSTA


       躲避天敌的方法之一便是下潜。早在十多年前,一种新型标签的试运行就暗示了北象海豹能做到这一点。作为水下噪音影响研究的一部分,俄勒冈州立大学的生物声学家Selene Fregosi在新年州立公园给年轻的北象海豹安装了一款原型标签装置,可以播放预先录制的声音。Fregosi的设想是让北象海豹暴露在各种短时间的噪音中,看看它们的反应。标签的播放列表包括虎鲸和抹香鲸的回声定位咔哒声和口哨声,这两种动物的声音都会使北象海豹急速下潜[8]

▲Selene Fregosi等人给北象海豹安装的原型标签。图/ Fregosi, S., 2016



       2021年,Beltran等研究者报告称,北象海豹不仅会逃到黑暗中,还会在那里休息[9]。在明亮的海洋上层,北象海豹更可能被杀死,因为那里经常有鲨鱼和虎鲸出没。在觅食之余,北象海豹只有短暂的休息时间,即每次不费力地漂流10到20分钟。Beltran发现,它们更喜欢在海面以下几百米的地方休息。当身体越壮(脂肪越多)、越健康的时候,北象海豹就会潜得越深,寻找更安全的地方。


       那么,还有哪些深潜的理由呢?


      导航?看起来也很有可能。几乎所有的大型海洋捕食者在生命的某个阶段都会进行长途迁徙。研究证实,包括鲨鱼和海龟在内的一些动物能够探测到地磁场提供的线索,感知磁场强度梯度和海山等地质特征造成的磁场异常。“能感知这些信号的动物可能会潜入深海,那里的信号更强,”索罗尔德说道。棱皮龟只有在长途迁徙时才会极限潜水,表明它们可能在检查自己的路线是否正确。加利福尼亚湾的双髻鲨被认为能够感知当地的磁场“景观”,找到往返海底山峰的路。


      还有一个物种,似乎会通过深潜来降温大西洋蓝鳍金枪鱼Thunnus thynnus,又称北方蓝鳍金枪鱼)每年都会在寒冷的温带水域生活数月,并演化出一种非常有效的保持体温的方法。但是,它们的产卵地是在亚热带的墨西哥湾,可能会让它们感到温度过高。为此,蓝鳍金枪鱼在进出墨西哥湾时会潜到500米以下,产卵时则停留在200米以下。


      最后,还有一种可能性是,将深海作为一个远距离交流的场所。在海洋中从几百米到一千多米之间的深度,声音传播得更远,使其成为远距离交流的理想选择。当蓝鲸和长须鲸处于这一水层时,估计1700公里外都能听到它们的声音。不过,我们还不知道它们是否就是为了交流才潜到那里的。


      索罗尔德说:“即使有了过去20年间的技术,海洋中仍然有太多我们未知的东西。”科学家对未来的标签技术还有很多期待。索罗尔德和他的同事们正在试验一种新型标签,希望以更高的精度来定位动物在水柱中的位置。在长达数月的海中漂流后,标签会记录下大量的数据,如果能只传回有价值的相关数据,那将对科学家大有帮助。


      当然,最受欢迎的还是小型的智能摄像机。既然北象海豹能拍出这么好的短片,那其他顶级捕食者为什么就不能呢?“我们需要更好的鱼类摄像机,要足够小,可以安装在金枪鱼、鲨鱼和旗鱼身上,”索罗尔德说,“它们需要小型化,但同时分辨率够高,能够在低光照下工作,并在长时间的远洋漂流中记录数据。”

总而言之,眼见为实!谁不想看看大白鲨视角里的海洋世界呢?


Journal Reference:

    Braun CD, Arostegui MC, Thorrold SR, Papastamatiou YP, Gaube P, Fontes J, Afonso P. The Functional and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of Deep Diving by Large Marine Predators. Ann Rev Mar Sci. 2022 Jan 3;14:129-159. doi: 10.1146/annurev-marine-032521-103517. Epub 2021 Aug 20. PMID: 34416123.

  1. Irigoien, X., Klevjer, T., Røstad, A. et al. Large mesopelagic fishes biomass and trophic efficiency in the open oceanNat Commun 5, 3271 (2014). https://doi.org/10.1038/ncomms4271

  2. Thorrold, S., Afonso, P., Fontes, J. et al. Extreme diving behaviour in devil rays links surface waters and the deep oceanNat Commun 5, 4274 (2014). https://doi.org/10.1038/ncomms5274

  3. Braun, C. D., Gaube, P., Sinclair-Taylor, T. H., Skomal, G. B., & Thorrold, S. R. (2019). Mesoscale eddies release pelagic sharks from thermal constraints to foraging in the ocean twilight zone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16, 17187–17192. https://doi.org/10.1073/pnas.1903067116

  4. Gaube, P., Braun, C.D., Lawson, G.L. et al. Mesoscale eddies influence the movements of mature female white sharks in the Gulf Stream and Sargasso SeaSci Rep 8, 7363 (2018).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18-25565-8

  5. Taiki Adachi et al. ,Forced into an ecological corner: Round-the-clock deep foraging on small prey by elephant seals. Sci. Adv.7, eabg3628(2021). DOI:10.1126/sciadv.abg3628

  6. Lam CH, Tam C, Kobayashi DR and Lutcavage ME (2020) Complex Dispersal of Adult Yellowfin Tuna From the Main Hawaiian Islands. Front. Mar. Sci. 7:138. doi: 10.3389/fmars.2020.00138

  7. Fregosi, S., Klinck, H., Horning, M. et al. An animal-borne active acoustic tag for minimally invasive behavioral response studies on marine mammalsAnim Biotelemetry 4, 9 (2016). https://doi.org/10.1186/s40317-016-0101-z

  8. Roxanne S. Beltran et al. ,Lightscapes of fear: How mesopredators balance starvation and predation in the open ocean. Sci. Adv. 7, eabd9818(2021). DOI:10.1126/sciadv.abd9818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dyb@cern.ac.cn TEL:13450499153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