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资源服务
牡蛎良种创制及其产业化应用
作者: 大亚湾站 更新时间: 2025-03-01

背景意义:2024年我国海水养殖总产量约2400万吨,牡蛎产量为667万吨,占海水养殖总产量的1/4强。牡蛎的重要经济价值和民生意义,在蓝色粮食安全供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主要内容:开展从河口→近岸→岛礁海域牡蛎种质资源的全面科学考察,厘清我国牡蛎共32个种,隶属于7个属。在此基础上,开展岛礁牡蛎咬齿牡蛎、缘齿牡蛎、僧帽牡蛎子二代繁育工作;构建了电白牡蛎、艾氏牡蛎F2选育群体,开展了这两种牡蛎与香港牡蛎的种间杂交研究,证实了这三种牡蛎间杂交具有双向受精、单向存活的特点。采用灭活四倍体异源精子方法,培育出子二代雌核发育系300多个,并进行了四倍体遗传改良及其种质创新,培育出倍性稳定、生长快、抗性强的新生四倍体牡蛎种质资源。

工作成效:开展了牡蛎“华南1号”、熊本牡蛎“华海1号”新品种推广工作,示范推广面积超10万亩;培育出多个牡蛎三倍体品系苗种>100亿个,并申报“中科1号”三倍体牡蛎新品种1个,为保障我国蓝色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贡献。



▲ 图1 牡蛎野外采集及其生态促熟


▲ 图2 “中科1号”三倍体牡蛎新品种苗种与成体


▲ 图3 广东珠海牡蛎养殖示范区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dyb@cern.ac.cn TEL:13450499153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