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用户注册
广东大亚湾海洋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前往中心
首页
站点介绍
台站简介
历史沿革
人员组成
规章制度
新闻公告
通知公告
综合新闻
科研动态
服务动态
合作交流
科普活动
专题报道
资源服务
实物资源服务
数据服务
示范服务
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
科研项目
专题服务
生产与实践
服务科学研究
科学普及
科普知识
生态图片
台站风光
科学研究
科研成果
论文
专著
专利
软件著作权
奖项
其他成果
咨询报告
标准
规划
新品种
其他成果
科研项目
科技部项目
基金委项目
中科院项目
其他部委项目
地方项目
其他项目
查询
首页
>>
科学研究
>>
科研成果
>>
其他成果
授予年度
成果名称
成果介绍
操作
2023
岗位科学家
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
查看
2023
中科院院士增选专家
2023 年中国科学院院士增选同行专家评选工 作
查看
2023
国际IAAM会士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dvanced Materials
查看
2015
揭示了珠江口及其邻近海域生态环境变化特征与调控机制
以盐度为示踪计算了淡水与海水的混合程度,建立了计算河口水体脱氮率的计算方程(Hong et al., Ecotoxicology,2015),计算出了珠江口的不同季节的脱氮率,发现在夏季珠江口有较高的脱氮率,冬季珠江口的脱氮率较低。这表明,在夏季河口有较高的脱氮能力,而在冬季可能把较多的氮输入到近海。这一研究,利用盐度指示清晰的揭示了河口氮汇过程,河口地区厌氧氨氧化细菌较高的多样性与其河海交汇效应所造成的复杂生态环境状况相一致,厌氧氨氧化细菌在不同生态环境中的多样性分布特征也表明了它们对不同生态环境的适应性,解决长期困扰这一研究领域的科学难题。
查看
2015
揭示了台风、海啸等极端事件对于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
台风与季风是热带海洋中的常见气候现象。近年来, 随着全球变暖,台风的频率和强度都有所增加,季风的到来时间也可能会被推迟,这将对大气和海洋系统产生重要的影响。发现:(1)由于台风的过境,该海域从一个强的碳源变为一个弱的碳汇。台风过境之前的强降雨导致的不饱和CO2状态、之前存在的冷涡现象和热带气旋的缓慢移动是导致该通量的主要原因。(2)台风不但可以引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增加,在特定情况下还可以减少浮游植物生物量,并改变浮游植物粒径组成结构,有利于系统研究台风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3)通过卫星遥感以及大气再分析数据分析2004年印度洋海啸过后表明。海啸过后海啸印度洋北部相关海域的海水和大气条件的变化表明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一定的内在因果关系。首次从海气相互作用的角度解释海啸发生过后海表温度与大气气象特征变化之间的内在关系。构建台风灾害损失评估分析系统。
查看
2015
揭示了大亚湾水体环境变化特征与浮游植物调控机制
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等分析方法,开展了人类活动和季节变化对大亚湾与三亚湾等近岸海域水质定性评估。大亚湾水质在空间上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受到人类活动影响强烈,包括大鹏澳、澳头码头、范和港及核电站附近;另外一类与南海水体交换频繁,水质更多地受到南海海水的影响,大亚湾水质变化受季风驱动影响。而三亚沿海水质主要受水动力学、化学和生物过程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季节性水质变化与气候变化和东南季风相关,水质的空间模式主要与人类活动有关,尤其受陆源输入污染物的显著影响。通过对rbcL基因首次作为生物标记基因来研究大亚湾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及其分布特征,结果显示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主要受到盐度等的影响;浮游植物的生物量明显受到PO4-P和NO2-N的正调控,盐度和pH的负调控。大亚湾浮游植物的分布和生物量受到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双重影响。
查看
2015
揭示了红树植物抗低温和污染分子生态学机制
利用分子生物学等手段,开展红树植物对极端环境与异常气候变化 响应与适应机制研究。发现在干旱胁迫下红树植物秋茄和桐花树SOD、POD活性增加,且SOD、POD活性与O2-.速率成负相关,红树植物秋茄比桐花树具有更好的抗干旱性能;发现在水淹胁迫下进一步刺激红树植物根系孔隙率和渗氧速率增加,从生理水平上揭示了红树林对海平面上升的适应策略;发现了白骨壤和桐花树CBF/DREB1(CBF 1,2和3)转录因子基因参与了其抗寒信号传导,其中AmCBF2、AcCBF1对多种压力(逆境)均有响应,尤其在低温、干旱和重金属胁迫下表达量很高,其原因主要是AmCBF2、AcCBF1基因参与了白骨壤、桐花树冷胁迫、干旱胁迫和重金属胁迫的交叉响应信号传导;还发现热休克蛋白基因(HSP70)在红树植物抗低温胁迫中起重要作用;还首次在桐花树发现了具有多重抗逆性能几丁质酶I、III型基因;有多篇相关红树林抗逆研究成果发表在Ecotoxicology专刊上。
查看
当前1/1页,共7条记录
< 上一页
1
下一页 >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dyb@cern.ac.cn TEL:13450499153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